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美气候政策三度反转,对全球减排影响有多大?

  • 生活
  • 2025-02-05 09:57:05
  • 8

  本报驻美国、法国、德国特约记者 冯亚仁 岳 雯 青 木 本报记者 单 劼

  编者的话:“我们要开采,大力度开采。”在就职演说中,美国总统特朗普用这句口号概述了他的能源政策,并在上台首日签署了一系列相关行政命令:从再度退出《巴黎协定》到宣布“国家能源紧急状态”,从重新开放在受保护地区进行油气开发再到削减对生产电动汽车的激励政策……当下,关于未来4年美国气候政策迎来第三次反转的讨论愈发激烈。不过,在一些气候专家看来,美国能源和气候政策已形成一个复杂且庞大的体系,并不容易发生迅速转向。与此同时,曾经对实现绿色目标十分坚定的欧洲也出现一些“开倒车”的做法。在此背景下,全球绿色目标的实现将面临更复杂的阻碍,不少国际媒体和气候专家开始将目光投向新兴经济体。

美气候政策三度反转,对全球减排影响有多大?

  1月21日,绿色和平组织活动人士在美国驻柏林大使馆外墙上投影出“未来VS特朗普”字样的标语,抗议美国总统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 (视觉中国)

  超过1100名美国环保署员工或将被解雇

  近日,美联社就特朗普首批气候与能源政策要点进行了梳理,其中位于首位的就是退出《巴黎协定》。2020年11月4日,美国首次正式退出《巴黎协定》。2021年1月20日,拜登就任美国总统首日便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将重新加入该协定。今年1月20日,特朗普就任当天又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将再次退出这一协定,此次退出将于2026年1月27日生效。

  全球环境与发展智库世界资源研究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尼·达斯古普塔担忧地表示:“退出《巴黎协定》并不能保护美国人民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反而会让中国和欧盟在蓬勃发展的清洁能源经济中占据优势,同时减少美国工人的就业机会。”据《纽约时报》报道,特朗普政府已经警告超过1100名美国环境保护署员工,他们可能随时被解雇。美国有关人士担心拜登政府任内实施的《通胀削减法》推动的清洁能源投资以及创造的数十万个工作岗位将受到影响。

  特朗普政府的第二项能源政策要点是宣布了“国家能源紧急状态”,承诺“解放美国能源”,鼓励扩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此同时,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将“能源资源”重新定义为“石油、煤炭、天然气、核能、地热能和水电”,明确排除了风能和太阳能。此外,他命令联邦机构停止签署和发放所有新风电项目的租约和许可证,撤销电动汽车“强制令”。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这些消息让美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感到“兴奋”,但也许并不会带来开采热潮。业内人士认为,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大幅上升是开采量大幅增加的先决条件,而这与特朗普的目标背道而驰,即通过降低能源成本来遏制通货膨胀。如果企业不确信他们能从更多的燃料开采中获利,就不会在生产上进一步投资,尤其是在当下美国石油及天然气生产水平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的情况下。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2024年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在此前6年中生产了比任何国家都多的原油,2023年平均每天生产1290万桶,打破了2019年的历史纪录。美国天然气生产在过去10年中也持续增长,并在2023年达到近1035.3亿立方米的峰值。

  正因如此,一些美国能源专家也对特朗普描述的美国“能源供应不足”现状表示质疑。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全球未来实验室高级主任加里·德克斯认为:“美国目前的能源供应十分充足。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这是过去40年能源政策的延续。”在他看来,特朗普的真正目标或许是压低油价,而非解决所谓的“能源短缺问题”。

  据《纽约时报》报道,石油和天然气企业十分欢迎特朗普关于促进管道建设的承诺,尽管这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因为国会需要通过新立法,而反对者很可能会在此期间予以强烈抵制。

  恢复曾经被搁置的石油管道项目困难重重,比如“拱心石XL”石油管道项目于2021年被拜登政府叫停,其关键组成部分已被拆除,曾经的开发商对于重启这一争议巨大的石油基础设施项目没有表现出兴趣。

  建设新的跨州管道更是棘手,比如作为美国天然气储量最丰富的州之一,宾夕法尼亚州在大选期间曾是民主、共和两党围绕水力压裂问题争执不休的“战场”。而据《纽约时报》报道,对于宾州来说,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水力压裂,而是地区内天然气价格低,当地业内人士关心的不是如何生产更多天然气,而是如何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将便宜的天然气运输到新英格兰地区、墨西哥湾沿岸等地,因为在那里天然气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这种管道通常要跨越州界,不仅需要联邦监管机构的支持,还需要其他州的地方社区和官员的支持。

  这指向了在美国能源和气候问题中另一群起到关键作用的主体——各州政府和官员。据英国《卫报》报道,在特朗普当选两天后,加利福尼亚州便召开特别会议,探讨“如何保护其进步政策免受新政府影响”,该州也正准备对总统环境政策“开倒车”的做法发起法律挑战;纽约州在特朗普当选后几周内就推出多项气候法案,推动通过不依赖联邦支持的方法来实现其气候目标。除上述“蓝州”外,一些从过去几年的气候项目中获益的“红州”和摇摆州也看重风能、太阳能及绿色产业的发展,比如威斯康星州的工会成员近日参与撰写联名信为新能源税收减免辩护。

  美国的能源和气候政策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

  这番景象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就有所体现。《环球时报》记者2018年12月曾赴波兰卡托维兹报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四次缔约方大会(COP24)。此前一年,开始自己第一任期的特朗普就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那次大会上,美国不仅没有高层官员出席,也没有设置国家展台。不过,记者当时在大会现场看到,美国仍有不少地方政府官员、企业代表、非政府组织等参会,并在会场设置展台,标语写着“我们仍然在”。

  特朗普政府的新政还涉及减少环境法规对能源开发的限制。其中一项命令规定,《濒危物种法》不得成为能源开发的阻碍。几十年来,该法一直是美国化石燃料行业面临的监管障碍。环保人士警告,削弱该法律可能加速多个濒危物种的消失,包括鲸鱼和海龟。

  此外,特朗普政府还宣布开放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用于油气开发。该地区长期陷于法律诉讼和政治角力之中,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就曾开放该地区油气开发活动,2021年被拜登政府叫停。能源专家对北极地区的油气开发前景表示怀疑。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能源领域专家德克斯称,在最近一次北极钻探租赁招标中,没有公司提出投标,这表明油气行业对该地区兴趣不大。同时,学者们也对北极生态脆弱性表示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纽约大学能源、气候正义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室主任艾米·迈耶斯·贾菲做客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的一档节目时分析认为,美国的能源和气候政策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像是一艘承载着大量人员和设备的航空母舰,因此并不会像快艇一样立刻转向。正如在拜登过去4年的任期中的情况一样,尽管政府采取了叫停部分石油管道建设等措施,但美国的石油开采实际上仍实现了蓬勃发展。

  美国承诺向欧洲供应大量天然气,“但承诺不是保证”

  据美联社报道,气候专家警告称,2024年已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特朗普政府的气候政策将加剧全球变暖的危机。另据法国《世界报》报道,该国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朱利亚德用“气候的黑暗日子”形容美国的新气候政策。

  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报道称,特朗普承诺将向欧洲大量供应液化天然气,这对该大陆疲软的工业和希望摆脱俄罗斯能源的官员们来说是一个受欢迎的承诺,但“承诺不是保证”。美国减少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可能会对全球清洁能源市场造成冲击、加剧市场波动并影响供应链稳定。美国叫停风电项目可能影响投资者对美国新能源产业的信心,并使其在全球清洁能源竞争中落后。

  据法国公共电视台报道,美国的气候政策反转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阿根廷、委内瑞拉、匈牙利等国可能会效仿,进而放缓本国的减排努力。不过,欧洲气候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劳伦斯·图比亚娜对此持谨慎态度。她认为,美国首次退出《巴黎协定》的先例表明,其他国家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进一步加强绿色转型的承诺。

  《世界报》认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变化将使欧洲在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之间陷入困境。一方面,增加美国液化天然气进口有助于减少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另一方面,化石燃料成本上升可能进一步增大预算压力,影响欧洲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匈牙利和意大利可能会优先考虑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而非加速国内的绿色转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欧盟外交官警告称:“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需要极其小心,不要重蹈对单一国家能源依赖的覆辙。”

  另一方面,德国《明镜》周刊报道称,欧洲最近也传来了能源转型的好消息。独立能源智库Ember的报告称, 2024年,欧盟一半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欧洲天然气发电份额连续第五年下降。化石燃料能源已降至“历史最低点”。Ember首席分析师克里斯·罗斯洛表示:“化石燃料对欧盟能源供应的影响力正在减弱。”

  令人不安的信号:美国不是可靠的合作伙伴

  在美国政策反转的背景下,多家外媒将目光投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明镜》周刊刊文称,美国反复无常的举动意味着“外交上的尴尬”,从长远来看,未来将掌握在那些发展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的国家手中。《世界报》报道称,在将于2025年11月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之前,各国需要制定更高的减排目标,以加强多边气候合作并弥补美国政策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其政策走向可能影响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方向。

  国际能源署(IEA)去年的报告称,中国将在未来6年引领绿色能源的蓬勃发展,预计到2030年,全球近60%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来自中国。IEA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如果用两个词来总结这一趋势,那就是‘中国’和‘太阳能’。”《世界报》刊文称,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市场的角色愈发重要,可能成为维持国际气候行动的重要支柱。

  但值得强调的是,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对于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美联社报道称:“这意味着美国政府不再参与实现减排目标的努力,也不会履行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任何财政承诺。”美国自由派智库“美国进步中心”刊文称,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并不反映该协定的失败,而是标志着“美国对领导力的放弃”,以及“在全球合作最为必要的时刻,孤立主义的明显回归”,同时还传递出一个令人不安的信号,即“美国不是可靠的合作伙伴”。

有话要说...